【城市温度】从"最后一公里"到"最美一公里":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民生实践

⏱ 2025-07-17 13:17 🔖 阿拉爱上海 📢0

上海花千坊龙凤
(本报民生新闻记者 周晓阳)早晨7:00,静安区临汾路380弄的退休教师张美华步行8分钟到达社区食堂,用老年卡享用了8元的健康早餐;上午10:15,新手妈妈李婷在浦东前滩社区中心的托育点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宝宝情况;傍晚18:30,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的上班族王鑫在小区共享厨房为家人烹饪从社区智慧菜场采购的时蔬——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勾勒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带来的深刻改变。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已完成352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点建设,覆盖率达89%;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达1265个,普惠性托育点实现街镇全覆盖;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微更新"打造的社区口袋公园总数突破2000个,相当于每1.5个小区就拥有一个"城市客厅"。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记者看到了堪称豪华的配置:24小时智慧药房、社区美术馆、屋顶农场甚至还有标准录音棚,这个由中外居民共治的"国际社区会客厅"已成为全国样板。

这种改变源于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徐汇区田林街道将废弃厂房改造成包含菜场、诊所、健身中心的"田林坊",保留老上海元素的同时引入智慧管理系统;虹口区瑞虹新城通过"行走的议事会"收集居民意见,把闲置空地变成儿童友好型乐园;而黄浦区外滩街道的"老城厢改造"则创新采用"留改拆"并举模式,既保护了历史风貌,又新增了电梯等适老化设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评价:"上海探索的社区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织补城市肌理。"

随着《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质增效行动计划(2025-2027)》的实施,这项民生工程正迈向新阶段。在调研中记者发现,闵行区吴泾镇的"社区云"平台已实现服务需求智能匹配,普陀区万里街道试点"社区规划师"制度让专业力量下沉,而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则把考古遗址保护融入社区文化空间设计。正如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城市建设的温度就体现在这些家门口的细节里。"(全文约3870字)
新夜上海论坛